唐朝僧侣集团

唐朝僧侣集团

老铁们,大家好,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僧侣集团和唐朝,和尚之间称呼的相关问题不太懂,没关系,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僧侣集团以及唐朝,和尚之间称呼的问题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唐朝宰相裴休生平
  2. 唐朝,和尚之间称呼
  3. 唐朝哪个和尚三次东渡日本

[One]、唐朝宰相裴休生平

裴休(791-846)字公美,河东闻喜人(今山西运城闻喜人),但《唐书本传》作孟州济源人(今属河南省)人。官至吏部尚书,封河东县子,赠太尉。善文章,工书,以欧、柳为宗。寺刹多请其题额,河南庐山亦多题铭。为晚唐著名书家,然存世书迹仅一件。入朝为相当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,正值兵荒马乱,避难在香严和尚会下做小沙弥,后到盐官会中作书记。后来,小沙弥当上皇帝,就是宋宣宗,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。裴休当上宰相后,操守严正,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,被宣宗称誉为“真儒者”。他善于文章,楷书造诣尤其受人推崇。在武宗时,佛教遭逢大难,裴休虽身为重臣,却能功禄尽抛,以一片赤诚,挺身卫护圣教,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内复兴。裴休不仅以文笔来庄严经藏,并立下宏誓:愿生生世世为国王翼护佛教。虽身居高位,却两次礼请黄檗禅师于锺陵(会昌二年,八四二)、宛陵(大中二年,八四八),日夜问法,精勤不休,笔记其言,成《锺陵录》、《宛陵录》各一卷,刊于唐大中十一年,名为《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》。又撰<传心偈>一章。裴休曾为<传心偈>作序:“予于宛陵、锺陵,皆得亲黄檗希运禅师,尽入心要,乃作偈尔。”唐代天真和尚也为<传心偈>撰跋:“尝闻河东大士亲见高安导师,传心要于当年,着偈章而示后,顿开聋瞽,焕若丹青。予惜其遗,缀于本录云尔。”河东大士裴休宿信佛教,曾随圭峰宗密禅师学习华严,因此,凡圭峰有所著述,都邀请他撰序,如<圆觉经序>、<华严经法界序>、<禅源诸诠集都序>等,皆可看出裴休优游于藏经的文字般若。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,皇帝封他为翰林,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,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,并作了“警策箴”,字字句句劝勉其子精勤向道,莫荒废大好时日。其文摘录如下:含悲送子入空门,朝夕应当种善根。身眼莫随财色染,道心须向岁寒存。看经念佛依师教,苦志明心报四恩。他日忽然成大器,人间天上犹称尊。又偈:江南江北鹧鸪啼,送子忙忙出虎溪,行到水穷山尽处,自然得个转身时。这位年少的翰林学士,经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,但父命难违,只有强忍。有一天,将满腹牢骚以一偈道出:“翰林挑水汗淋腰,和尚吃了怎能消?”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听了,微笑随口说道:“老僧一炷香,能消万劫粮。”裴文德从此收摄身心,苦劳作役。裴休中年以后,断绝肉食,摒弃诸欲,焚香诵经,世称“河东大士”。他一生的作为,在中国佛教史上,堪受“宰相沙门”的美称。名言裴休有一段名言,常被后人所引用,“鬼神沈幽愁之苦,鸟兽怀獝狖之悲,修罗方瞋,诸天耽乐;可以整心虑、趣菩提者,唯人道为能耳。”特别彰显了佛法的人道精神。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,也引用他的话,说:“由是观之,舍人道无以立佛法,非佛法无以尽一心。是则佛法以人道为磁基,人道以佛法为究竟。人道者,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,民生日用之常也。”是为人间佛教的又一验证。

[Two]、唐朝,和尚之间称呼

〖One〗、其在唐朝之前,和尚们最早的自称(谦称)是学习我们的道家,自称贫道。

〖Two〗、唐朝后,贫道就是道士,和尚的谦虚就是贫僧了。

〖Three〗、像宋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载:“晋宋间,佛学初行,其徒犹未有僧称,通曰道人…‘贫道’亦是当时仪制,定以自名之辞,不得不称者,疑示尊礼”。唐朝以后,僧人改称“贫僧”,道士谦称“贫道”。

[Three]、唐朝哪个和尚三次东渡日本

鉴真和尚,是唐代律宗僧人,是唐代高僧,日本律宗初祖,也称过海大师和唐大和尚,晚年受日僧礼请,东渡传律,双目失明,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,在传播佛教和盛唐文化上,有很大的历史功绩,玄奘还到达天竺并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本著作。

文章分享结束,唐朝僧侣集团和唐朝,和尚之间称呼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?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!

  •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1.com/x13k6Wuzvl.html
上一篇:唐朝僧衣款式
下一篇:唐朝儿童的私塾是什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