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刺史洪熙

唐朝刺史洪熙

大家好,关于唐朝刺史洪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蓬莱阁历史介绍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本文目录

  1. 伊山寺历史
  2. 蓬莱阁历史介绍

[One]、伊山寺历史

伊山寺属中国百座名寺之一,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

该寺在宋代重加修缮,清光绪年间又再次扩建,规模宏伟,三进六横,僧侣多时达300人。供僧众煮粥豆用的锅叫“千人锅”及刻姓名的钟叫“万人钟”。

寺前有一条依山而筑的小径,有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水,流入一口深潭,名叫“古潭”,跨潭而建造的一座石拱桥叫青龙桥。古潭潭岸长着7株大枫树,丰姿绰约,传说是天上七个仙女下到伊山寺观景,留连忘返,后来变成了七株枫树,古称“七姊妹”。伊山寺南北长60米,东西宽80米,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寺西没有槽门一座,为夯顶式,红砂石结构,门框高1.8米,全高2.7米,净宽1.5米。门框石刻系大学者王闿运题写的对联:“明月自闻三弄笛,白云长对六朝山”。寺额为宋徽宗题写额曰“景德禅寺”。

[Two]、蓬莱阁历史介绍

蓬莱阁,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蓬莱水城景区内,地处丹崖山上,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(1061年),历代屡加修葺,没有经过重建,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;因“八仙过海”传说和“海市蜃楼”奇观而闻名四海,“蓬莱前十景”中有八景位于蓬莱阁;自古有“人间仙境”之美誉,与湖南岳阳岳阳楼、江西南昌滕王阁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“中国四大名楼”、是“中国前十历史文化名楼”之一,世称“江北第一阁”。

蓬莱阁是由白云宫三清殿、吕祖殿、苏公祠、天后宫、龙王宫、蓬莱阁主体建筑、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、楼阁、亭坊组成的建筑体,统称为蓬莱阁,总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。

唐贞观年间,有渔民在丹崖山巅建广德王庙,僧人在山南麓建弥陀寺。

唐开元年间,有道人于广德王庙东建三清殿。

北宋嘉祐六年(1061年),登州知州朱处约迁广德王庙于西偏,重建为龙王宫,在广德王庙旧址上始建蓬莱阁撰《蓬莱阁记》,言建阁目的是“将为州人游览之所”,并勒碑于阁前。

北宋元丰八年(1085年),苏轼知登州军州事,登临蓬莱阁,作《望海》《海市诗》《北海十二石记》等诗文,并勒石为记。

北宋元符元年(1098年),登州知州张万宪督建苏公祠于蓬莱阁南,并镌苏公像于祠内,镌碑以记。

北宋宣和四年(1122年),于蓬莱阁西南建灵祥庙(天后宫),共48间,祀海神灵惠。

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都指挥谢观修葺龙王宫,学士谢溥为之记。

明永乐〖Fourteen〗、年(1416年),都督卫青修葺蓬莱阁。

明洪熙元年(1425年),修葺蓬莱阁及其邻近建筑。

明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永康侯徐安修葺蓬莱阁。

明成化七年(1471年),修葺蓬莱阁及其邻近建筑。

明正德八年(1513年),知府严泰于蓬莱阁西建海市亭。

明隆庆六年(1572年),重修三清殿,并立碑殿前。

明万历十七年(1589年),山东巡抚李戴发起捐资,在蓬莱阁旁增建有一批建筑,扩修蓬莱阁;兵部右侍郎宋应昌撰《重修蓬莱阁记》,并勒石阁中,言此修“规画宏敞,视旧贯什倍之矣”。

明万历三十一年(1603年),三清殿、白云宫毁于火,总兵李承勋捐资重建,参政李本纬、知府徐应元重修龙王宫。

明崇祯五年(1632年),据守登州的叛明游击孔有德败逃东北,其麾下王秉忠部固守水城;明军攻城,城破,王部退据蓬莱阁,与明军相抗,后被招降,蓬莱阁及其左近建筑损毁严重,“颓垣裂瓦,满目萧条”。

明崇祯九年(1636年),知府陈钟盛倡修蓬莱阁,并葺治城垣,修建海神、天妃诸庙。

清顺治年间,防院朱国柱重修白云宫。

清嘉庆二〖Fourteen〗、年(1819年),总兵刘清、登州知府杨本昌又因“高阁欲坠,危梯不登”而倡议重修,当年工竣,杨本昌撰《重修登州蓬莱阁记》,认为“壮丽逾前”,并详述增建项目曰:“阁外有回廊,东偏作室如舫,为登临所由,前两翼对启数楹,为憩息之所。”又说:“阁之东西宾日楼、海市亭皆久废而更立。唯避风亭不改旧贯,第易檐以为新。”

清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天后宫因烟火之累,酿成火灾,焚毁庙观三十余间。

清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知府英文重建天后宫及其附属建筑,改额“显灵”,勒石以记。

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知府英文重修白云宫。

清同治四年(1865年)七月,“风雨暴作,阁前山城忽隳十余丈,阁亦岌岌欲坠焉”,知府豫山募资修缮蓬莱阁,修补山城,并将苏公祠由蓬莱阁南迁至蓬莱阁东,又于避风亭西北建屋三楹,为澄碧轩。

清同治七年(1868年),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倡建灯塔于蓬莱阁东北丹崖山绝壁上,是为普照楼。

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山东巡抚丁宝桢、登州知府贾瑚、总兵王正起于宾日楼南接建殿庑,为吕祖殿。其制:正殿三间,附设东、西两庑。又于东庑南端谷楼旧址建望海亭(观澜亭)。

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一月十八日,日舰炮击蓬莱阁,弹中蓬莱阁北壁外“海不扬波”刻石,“不”字受损,伤痕至今可见,而内壁灰皮也遭震落,壁上南海才子招铭山所绘墨竹图被炸毁。
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春,军阀张宗昌、褚玉璞与刘珍年部在胶东对峙,张、褚所部盘踞蓬莱阁及其邻近建筑,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。

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日寇飞机轰炸蓬莱,天后宫院内戏楼、龙王宫前殿中弹焚毁。

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,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盘踞蓬莱阁上,因修工事和起火造饭、取暖之用,阁中木匾、楹联损失殆尽。

1949年8月,解放长岛战役,解放军指挥所设在蓬莱阁上。

1956年,山东省文物局拨款5000元,修复龙王宫门、显灵门、白云宫门及其联体压檐墙。

1957年,山东省文物局拨款2700元,维修蓬莱阁楼板、二层回廊及花格隔扇,修复天后宫、龙王宫、三清殿内部分塑像,修缮弥陀寺、感德碑亭。

1958年,重建普照楼,加高过阁。

1959年,山东省文物局拨款3万元,全面修复天后宫及其附属建筑,重建戏楼和钟、鼓二楼。

文革时期,蓬莱阁及附属建筑内塑像、壁画等均遭破坏,董其昌手迹刻石被砸得漫漶不清,铁保“蓬莱阁”字匾也被铲去上下款,其它文物损毁、丢失严重。

1973年,山东省文物局拨款1.5万元,修复澄碧轩、避风亭。

1978年,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、山东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,完成三清殿翻修、天后宫正殿和寝殿修缮、弥陀寺修缮。

1981年,于天后宫显灵门前原木构牌楼旧址重建牌楼,为丹崖仙境牌楼。

1986年,重修蓬莱阁,换覆黄色琉璃瓦,二层更换北檐柱6根,新设东、西、北三面木窗扇,以方砖铺地,油漆彩绘。

1993年,修复子孙殿和龙王宫前殿、后殿。

1995年,蓬莱市人民政府于蓬莱阁游览区入口处新建人间蓬莱牌楼。

1996年4月1日,蓬莱阁古建筑群下部岩体处在构造破碎带,裂隙发育,加之海浪、海风长期侵蚀,岩体下部形成多处蚀洞,极易崩塌,严重危及蓬莱阁、灯楼、堞墙等古建筑,蓬莱市人民政府拨款196.5万元,以锚杆加固为主,辅以灌浆和表体封护,实行加固。同年6月19日,蓬莱阁后危崖加固工程竣工,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技术验收。

关于唐朝刺史洪熙,蓬莱阁历史介绍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•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7788841.com/kfY6OejkoW.html
上一篇:唐朝刺史尊称
下一篇:唐朝刺绣针法